江河交汇古镇、千年诗词之渡瓜洲,当下更是热门打卡地,如何以更高的“颜值”和“气质”,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古镇?日前,瓜洲立足“生态优先、文化赋能、民生为本”理念,创新推出“建管养服”一体化模式,以40余项重点工作清单为抓手,统筹推进集镇环境系统性治理。从“面子”到“里子”的一场全面升级,一幅生态美、管理精、服务优的现代化古镇图景正加速成形。
“建”出品质:基础设施与生态景观双提升
“过去集镇道路狭窄、绿化单一且缺乏特色,近年来随着游客量增加和居民生活需求提升,基础设施承载的压力日益凸显。”瓜洲镇相关负责人介绍,在“建”的维度上,瓜洲镇聚焦功能完善与生态融合,将推进多项民生工程。
邗江南路是直通瓜洲一条交通干道,是古镇的窗口名片。记者注意到,本次提升中,邗江南路将通过补种麦冬、播撒百日草、波斯菊等四季花卉组合,将原本单一的草地转化为“三季有花、四季常绿”的生态走廊。润扬南路中分带也将更新长花箱,精心挑选品质优良、适应性强的花卉作物,打造“车行花海”的视觉名片。
此外,为解决停车难题,宝石路、洛家西路等区域将新增近百个停车位,部分配套充电桩,兼顾便利性与低碳需求。同时,老渔村饭店更新、江堤文化网红打卡点设计等工程,通过历史风貌与现代审美的结合,将闲置空间转化为文旅消费新载体,为集镇注入文旅新活力。
“管”出秩序:精细化治理破解顽疾
“过去集镇管理存在部门权责不清、力量分散等问题,车辆乱停、占道经营等现象反复回潮,群众满意度不高。”据介绍,这次系统治理工程将针对集镇管理痛点,创新机制,在智慧赋能、长效攻坚上,打出“组合拳”。
据介绍,瓜洲推行“微小组包干制”,由1名城管+1名物业组成路段责任组,每日对农贸市场出店经营、电动车乱停放等问题开展“早高峰整治”;对月河路等拥堵区域,加快机非硬隔离设施建设,同时新增禁停标识12处,确保车辆停放规范有序,让镇区动脉更畅通。
此外,加强对出店经营、临时摊贩疏导点和流动摊贩等管理,结合镇情实际,合理布局科学设置疏导点,聚集镇区“烟火气”;垃圾分类则引入智能监管系统,实现投放、运输、处置全链条追溯。
“从‘多头管’到‘系统管’,我们正推动管理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预防转变。”该镇城管部门负责人表示,该镇将坚持“零容忍、全闭环”整治违法建设,确保新增违建“动态清零”,按照“先易后难、分类推进”的原则分类处置存量违建,构建群防群治格局;对私拉乱接问题实施“挂牌督办”,确保整治成果常态化保持。
“养”出长效:市场化与全民参与并重
擦亮集镇“颜值”关键靠高质量的长效养护。上述负责人介绍,以往公共设施维护依赖政府,存在资金不足、专业性差等问题,部分项目“重建轻养”。这次系统治理工程将采取“专业养护+全民共治”的模式。
据介绍,该镇将进一步健全物业服务考核机制,对物业公司的管理效果,完善“月度考核+季度评估”机制。特别在农村环境长效管护,建立起“百分制”考核体系,将河道清洁、垃圾清运等指标量化,不定期开展质量测评,对发现的问题,紧盯整改,不能立即整改的,交办问题清单限期整改。
接下来,瓜洲将积极引导居民、商户与社会组织参与集镇管理,建立居民与商户的沟通反馈机制,共同解决集镇管理中的难题;通过广泛征求意见,使管理措施更贴合实际需求,增强各方对管理工作的认同感与责任感。同时,计划开展“美丽庭院”“文明商户”展播,以及“认领一棵树”“垃圾分类积分兑换”等文明实践活动,激发公众参与管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。
“服”出温度:文化IP与公共服务塑形象
IP塑造与空间焕新、服务升级、活动引流……是这次系统治理的重点内容,也是古镇文旅融合发展的新举措。“瓜洲坐拥‘古渡文化’‘诗词文化’等文化资源,增强文旅设施、提升服务功能,要使出‘十八般武艺’吸引年轻客群。 ”
据悉,瓜洲将深挖悠久的历史文化资源,打造形象IP,同时因地制宜,精巧嵌入“诗词语录”互动装置、“瓜洲老地名”文化墙、诗词打卡墙等项目,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结合,形成“一步一景”的沉浸式体验。
“邗江南路将更新旅游导视系统,打造‘古镇门面’,润扬南路规划建设集咖啡、阅读、补给于一体的精品咖啡店,配套蔷薇花墙、彩绘艺术,瞄准年轻游客消费需求。”该负责人介绍,在服务升级上,瓜洲镇深挖文化底蕴,于集镇精微改造中融入千年历史,打造独特品牌,展现文化魅力。
未来瓜洲计划以“春江花月夜”诗词、老地名墙绘为主题,巧妙利用空闲资源,打造文化墙打卡墙,塑造沉浸式文化体验。此外,旅游标识导视系统更新、精品咖啡店建设等工程,将进一步提升集镇服务能级,吸引游客打卡消费。
“通过一系列的系统治理工程,我们不仅要让集镇‘颜值’焕新,更要让群众感受到‘温度’与‘品质’。瓜洲将以环境提升为支点,撬动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的更大格局。”瓜洲镇正以绣花功夫雕琢集镇风貌,书写生态宜居与人文兴镇的共生篇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