资讯快车 > 社会资讯
+

"鱼米之乡"物产丰富161份珍贵资料见证扬州渔业发展史

2022/4/25    作者:网摘    来源:网摘    阅读:98

根据农业农村部和省农业农村厅相关文件要求,市农业农村局进行了为期数月的扬州市渔文化资源普查工作。截至4月22日,普查工作正式落下帷幕,共收集到包含物种、渔史、渔业景观和工程、渔业生产方式、渔船、渔具、渔俗、诗歌、渔舞、渔味、渔规等各类渔文化资料161份,全方位、立体化展示了我市范围内丰富的渔业资源、悠久的渔业历史、多彩的渔风渔俗,普查工作喜获“鱼满舱”。

“鱼米之乡”物产丰富

市畜牧兽医和水产技术指导站负责人成强介绍,我市和渔业相关的水生植物主要包含了青荇、四叶萍、浮萍、菰、芡实茎、莲、菱、金鱼藻、芦苇等,而鱼类则主要包含了白鳍豚、中华鲟、大银鱼、湖鲚、秀丽白虾、黄颡鱼、刀鲚、鲥鱼、河豚、鳜鱼、江豚、青鱼、草鱼、鲢鱼、鳙鱼等众多品类。

仪征市、广陵区、江都区三地沿江区域,坐拥长江渔文化资源;邗江区、江都区、高邮市和宝应县四地毗邻高宝邵伯湖沿岸区域,湖区渔文化资源丰富、品类众多;邗江区和广陵区拥有丰厚的休闲渔文化资源,如扬州金鱼、沿湖村休闲旅游等。宝应县、高邮市和江都区是传统的渔业大县(市、区),渔业在当地农业产值中占有半壁江山,“宝应湖大闸蟹”“宝应荷藕”“高邮湖大闸蟹”“高邮罗氏沼虾”、“邵伯龙虾”“宜陵螺蛳”等特色渔业资源均带动了当地产业的快速发展。

一张珍贵的奖状

在这次普查行动中,工作人员意外发现了一张奖状。这是1958年12月,国务院颁发给当时的仪征县水产养殖场(现更名为仪征市水产试验场)的“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”奖状。

仪征市水产试验场副场长端太华介绍,仪征市水产试验场前身是1952年4月10日苏北行政公署农林处成立的“苏北鱼种养殖场”,场址在当时的仪征县十二圩镇北郊。1958年,养殖场负责人出席全国农业先进代表大会,获国务院颁发奖状,为扬州赢得了荣誉。

濒临失传的“章钩捕鱼”

宝应县射阳湖镇射渔村地处镇域东南部,这里的“章钩捕鱼”是射渔村渔民最具特色的捕鱼方式,是该村的一张地域名片。

宝应县一位民俗专家介绍,“章钩捕鱼”已传承了很多代人,使用这样方法捕鱼的渔民是属于“渔帮”中的“钩帮”,操作过程是:先用线将小钩的一端扣牢,再把扣在钩上的线紧扣在一根尼龙线上。取一个盆,在盆边用泥巴上一圈泥土,把准备好的线钩,钩上红蚯蚓后,顺着盆边将钩子系线的一端按在泥土上,形成一圈,到傍晚六点左右出船,放到河里。在放钩前要找一条合适的河道,在船头上放一块能保持盆平衡的木板,将钩盆放在上面,用一个坠子扣着钩线放到河里,然后船一直顺着河道放完,大约过3个小时左右,再将钩收起来,最后将钩上的鱼取下来。令人担忧的是,射渔村目前只有为数不多的几户渔民会操纵这种捕鱼方式,这种独特的捕鱼方式濒临失传。

渔民们“舌尖上的美味”

扬州渔民在生产过程中采取水生动植物作为原料,通过勤劳的双手和智慧的大脑,创造出不少“舌尖上的美味”。

“手撕甲鱼”是渔家船菜的独特制作技艺,先将活甲鱼放在清水锅里煮熟(这个过程渔民称作为“响”),然后将甲鱼的肉与骨仔细用手分离干净,将甲鱼肉与青椒炒熟即可。

“锅盖歌(钩)鱼”也是一种古老的吃鱼方式。为确保小孩在吃昂刺鱼时不被鱼刺所刺,渔民在做昂刺鱼时将鱼背上的中刺戳在杉木锅盖上(又称旧木),在铁锅里放好水、调料后用火烧开,在高温熏蒸下昂刺鱼的肉自动脱落进锅里,形成渔民特有的这道传统菜肴。

 “家电生活网”部分文章信息来源于网络,转载仅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,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已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。网站属于信息分享网站,不涉及任何投资理财项目。本网站如无意中侵犯了某个媒体或个人的知识产权,请QQ:1294259416告之,将第一时间给予删除。
  • 相关文章
  • 热门文章
  • 相关评论
COPYRIGHT © 2016 苏ICP备14014126号
【电脑版】  【回到顶部】